近一年,“国内六大运动品牌总库存达37亿元”、“42家服装企业存货达483亿元”“库存、关店”之类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上。在这一危机的影响下,服装企业或是进行打折促销,或是与网店合作清理库存,还有的通过批发渠道来缓解自身压力。
王乐(化名)是某国有外贸公司的老业务员,早年从事羽绒制品的出口销售工作。因受欧美经济影响,羽绒服出口受到阻力,所以王乐先生已转行从事羊绒制品的销售。“外贸形势不好,全做内销了,库存有好几个亿。”他说,“服装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,服装很容易过季,很难做到其他行业的”零库存”,也正因为如此,库存是服装企业、服装店最大的难题。此外,原材料不断上涨,工人工资每年也在上涨,成本压力变得越来越大,只能被动接受逐渐减少的利润。”
对于商家惯用的打折策计,王乐表示,“打折的方式让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价格产生怀疑,慢慢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,往往被这种特价活动所冲淡。对品牌服装来说,打折是最无奈的方法,肯定是弊大于利。库存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,它还涉及到诸如生产、财务、人事、销售、运输等众多部门的协同管理。单纯地从某一部门下手进行库存控制,是不可行的。”
创新需发挥内在动力
众所周知,服装行业的特性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,不断创造,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
据王乐分析,如果企业在设计服装时不能很好地预测和把握当季潮流,想要做到控制库存或是加快资金周转就会变得相当困难。比如在冬季,如果天气没有预期的冷,或者设计的款式没有预计的畅销,很大一部分供应到零售店的产品就会滞销,2011年的暖冬就造成了一大批服装企业的库存积压。
对于库存带来的严峻现实,许多企业家也表达了不同的态度。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认为,“库存的问题被媒体扩大了。因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,库存会多一点,大环境好的时候,库存会小一点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李宁也好,美特斯邦威也好,包括报喜鸟也好,都具备了消耗库存的能力。”吴志泽认为,不必视库存为洪水猛兽。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有着多年的经营经验与完善的渠道布局,这不是一个大问题。
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无论是出口型企业,还是面对国内市场的企业,都面临着下一步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。企业经营者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回到企业经营的本源,发挥内在的动力,而不是依靠大环境拉动发展。“市场的前景依然非常好,关键是看你怎么做。”
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,本土服装企业应该着重关注八大因素:资本、文化、产品开发与设计、国际化、模式创新、科技发展、产业链整合及电子商务,在竞争中这几大因素都将成为行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他预测,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服装行业调整改革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,谁占有更多行业资源、产业链资源,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更多优势。